控制碳排放、推动能源转型、在21世纪中叶左右实现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共识。2020年9月,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各行业的共同参与。煤炭开采、燃煤发电和钢铁行业,这三个行业具有高耗能、高排放的特点,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减排部门。这些重点行业的碳减排措施和成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ESG与可持续投融资课题组撰写了《煤炭开采、燃煤发电、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现状和转型分析》研究报告。
《报告》结合三个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进行案例研究,整理并分析企业和行业的碳排放现状,识别企业的可持续活动,基于最新趋势评估企业信息披露现状。从企业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转型路径进行分析,探索企业低碳转型的未来趋势,并从企业、金融机构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双碳”目标推动行业的低碳发展
“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由升转降的过程中,碳排放量达到最高值即碳峰值,内涵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化石资源使用脱钩。“碳中和”是指人为碳排放与人为碳吸收之间达到平衡,碳排放绝对值降为零,内涵是经济社会发展彻底摆脱对化石资源的依赖。
从减碳途径来看,减少碳排放的方式主要包括:改变能源结构,从化石燃料转向太阳能、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生产过程提高能效;消费过程选择绿色产品和低碳生活方式。增加碳汇的方式包括:生物固碳,即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将大气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物理固碳,即通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提纯、资源化。行业中的基本生产单位是企业。因此,要分析各行业排放历史轨迹,设计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以企业为单位的碳核算是决策基础。企业碳核算也为加强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重点排放单位管控、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上市企业规模大产能大,是行业主要的碳排放源。一方面,上市企业与上下游公司形成更稳定的协作网络,具有规模效应,盈利能力较强,也更有能力实现技术升级,带动行业整体减排;另一方面,上市企业的年度总二氧化碳排放、吨钢能耗、吨钢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标能够定量地体现上市企业在温室气体减排上付出的努力和达到的水准,这些信息的披露也能够影响投资决策,促进行业内的技术学习与良性竞争。
煤炭开采、燃煤发电、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分析
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搅乱了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凸显出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的困境,直接导致全球各国将能源安全置于第一政策优先级。基于能源安全考量,我国短期内煤炭消费会出现反弹,但是长期来看,煤炭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针不会改变。关于煤炭消费,中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的目标。“十四五”规划明确设立目标,“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优化能源结构是“1+N”政策体系的重点行动。对于煤炭消费的目标是:“十四五”时期“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十五五”时期“煤炭消费逐步减少”。政策体系一方面通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进行煤炭减量发展,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进行转型升级发展,实现“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电力市场改革。
碳中和背景下煤炭行业低碳技术路径
为了实现煤炭绿色低碳开发利益和净零排放,需要突破3个基础理论、聚焦5个科技创新方向,以及开展12项有待重大突破的技术。
煤炭企业低碳转型路径
2022年6月,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煤炭先进产能核定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升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力”,进一步指引在保供和增效的同时进行减碳和绿色发展,并重视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稳定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企业应当立足于自身特征和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拓宽转型路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完善企业创新链。煤炭企业应关注提高生产能效、降低排放方面的技术研发,如煤炭开采、洗选和燃烧过程的清洁化技术、煤炭清洁利用、煤炭行业的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等技术。与此同时,充分利用转型金融、碳金融等金融工具获得资金支持,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增加对煤矿智能化、清洁利用、环保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完善企业创新链。
建强企业产业链。企业要抓住能源转型机遇,聚焦绿色低碳产业链上某一环节作为新领域切入点,利用煤电稳定灵活的优势协同布局新能源产业,促进煤电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开展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试点建设以及符合条件的风电、光伏项目建设,介入新能源产业链。
优化企业生态链。企业应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地质勘探、矿山设计与建设和采选加工,到矿山闭坑后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全过程建设绿色矿山。企业应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动态监管,持续提升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处理率等指标,实现矿山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开发深林碳汇,利用煤炭矿区发展森林碳汇,优化企业生态链。
钢铁企业低碳转型路径
三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建议》是钢铁行业未来发展引领性的文件。根据文件,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可行路径包括生产中节能技术的应用、能源结构的挑战、智能管控和生产、碳捕集和利用等几方面。
短期措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生产中节能技术的应用。未来五至十年,钢铁行业减碳最重要的是节能技术的应用。从流程工艺上,呈现长流程和短流程相结合的方式。
能源结构调整。将燃料燃烧替换成制氢、光伏发电、新能源、清洁供热等清洁方式,碳排放将显著降低。
智能管控。无论是能源利用还是生产工艺,都可以通过智能管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
长期的主要措施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钢化联产是未来趋势,同时也是需要金融工具和服务支持的重要方面。
绿色金融支持工具
为实现“双碳”目标,央行确立了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发展政策思路。“三大功能”之首就是“资源配置”,即通过各类政策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监管政策、强制披露、绿色评价、行业自律、产品创新等”,实现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先项目、碳捕集与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通过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等方式,“助力我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实现各自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为了促进银行业保险业推进绿色金融,银保监会于2022年6月出台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
为了提升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央行于2021年7月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JR/T 0227—2021)金融行业标准,并编制了《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为金融机构核算自身及其投融资业务相关的碳排放、碳减排量提供了指引,并要求金融机构按年度编制碳核算报告。央行于2021年11月发布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聚焦三大重点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
证监会于2022年4月发布《碳金融产品》标准(JR/T0244-2022),碳金融工具包括融资工具(碳债券、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碳资产托管)、碳市场交易工具(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碳互换、碳借贷等金融衍生品)、碳市场支持工具(碳指数、碳保险、碳基金)。碳金融产品的出台,将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引导市场资金进入绿色投资领域,推动实体经济的低碳转型。
国务院国资委于2022年5月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要求“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要求央企自身“完善ESG工作机制、提升ESG绩效”,“央企在资本市场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积极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规则、ESG绩效评级和ESG投资指引”。
对于高排放企业的相关转型建议
制定低碳转型目标和战略 在“1+N”的顶层设计下,在满足各类监管要求的前提下,企业应制定减碳目标和实施战略。分别从企业管理和技术转型路线等方面设置目标和规划,引入并获得外部关于转型路径和融资方式的相关技术、财务、法律支持。大型国企和央企应设置长远目标,尝试探讨多元化经营的可能性,并在相关能力建设、信息披露规则、绩效评级等方面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加强企业的碳核算能力、企业的可持续活动的识别能力。企业的碳排放现状是企业设置转型目标、获取外部转型金融支持的基础。企业应在相关文件指引下,完善企业内的碳排放总量计算。同时,可以根据《共同分类目录》等相关指引披露企业内部的可持续活动。通过增加对企业内绿色和可持续活动的识别和披露,向金融市场展示企业应对“双碳”目标的积极举措。企业可以进一步披露在相关先进技术上的已有表现(包括既有投资)和未来计划(包括投资计划、战略等),显示企业的可持续方面的技术发展能力和潜力。
加强信息披露。企业可以通过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加强以下三方面的信息披露:一是规范已有的信息披露;二是加强关于企业自身减碳转型目标的设立、采取的措施和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的信息披露;三是加强企业碳排放信息及可持续活动信息的披露。企业可以遵循相关指引(例如TCFD或者ISSB等)进行能力建设,并通过年报或者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向公众和投资者披露企业的碳排放现状、未来的转型目标、规划和战略等情况。
丰富碳排放相关信息。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2月发布了《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和《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办法和准则中提到了符合要求的企业在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中,需要披露要包括碳排放信息,包括排放量、排放设施等方面的信息。
碳排放信息是碳交易市场的基础,真实准确的碳排放信息,将有助于碳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和流动性;可持续经济活动信息的披露,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在企业的ESG信息基础上进一步甄别企业的可持续活动,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企业先进技术投资的披露将企业的低碳转型进展程度提供更多给外部企业和机构,金融机构也可以将这一部分绿色技术投资纳入对企业的绿色收入和投入的评价,识别行业内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使其获得融资机会。
国际国内的趋势均表明,未来,随着监管的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的碳排放信息和其他可持续信息的强制披露的可能性非常高,提前做好能力建设有助于企业获得主动权。
积极开展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可持续金融工具的开发,离不开对企业可持续活动的理解。目前转型金融工具和服务的创新还在初始阶段,转型工具的开发,需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加深对企业可持续活动的理解,共同开发和创新转型金融工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