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碳圈业内人士透漏,CCER重启时间或将在2023年初。 眼看着CCER重启的时间越来越近,大家都在精心的布局相关业务,因为CCER这块蛋糕够大!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说,“双碳”是一条又长又宽又厚的投资赛道,随着绿色能源和减碳技术成本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行业将被纳入“双碳”赛道,创造了非常多的机遇,那这次的CCER重启势必成为双碳的重点课题。
先简单的介绍下,什么是CCER? 说到CCER就得从碳市场说起,要理解碳市场,首先要明白碳市场是如何形成的。 碳市场是由政府通过对能耗企业的控排,人为制造的市场。政府对能耗企业的历史排放情况进行盘查,根据燃料消耗等情况,给企业设定未来的一个排放配额,这个配额通常低于企业的历史排放值,如果未来企业排放高于配额,需要到市场上购买配额或CCER(经核证的减排量)进行核减。 基于碳市场产生的碳交易,分别为碳配额交易和自愿减排交易(CCER)。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碳配额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碳交易试点地区按5%-10%的比例以CCER作为碳配额的抵消指标。 举个例子,福建某控排企业碳排放200万吨,配额发放100万吨,那企业就有100万吨的缺口,按照配额当时的市场价格为50元每吨,CCER的市场价格为30元每吨,按照5%的冲抵政策,企业节省了真金白银100万元。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就可以清楚的知道,CCER真的很受控排企业青睐,因为他真的帮企业省钱了,所以在2021年的履约期到来之际,CCER价格暴涨18倍。
为什么要重启CCER?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CCER在推动双碳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个原因是,全国碳交易市场扩容,CCER供不应求。7 月16 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起到了重要作用,肯定了CCER 有效降低企业履约成本的重要性,并指出“生态环境部正在结合新的形势要求,加快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技术规范。”近期国家层面多次提到国家CCER 交易市场,CCER 重启势在必得。
目前,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配额管理的是发电企业,包括自备用电厂在内的全国2225 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了40 亿吨。生态环保部负责同志7 月14 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表示“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有望进入。
基于目前市场上CCER的存量,远远是不够的。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数据,截至2022 年7 月10 日,累计公示CCER审定项目 2871 个,已获批备案项目总数达到 1315 个,已签发项目总数为 391 个,签发CCER 总量约为7700 万吨,或难以满足当前和扩容后的CCER 每年2 亿吨和3.5 亿吨的需求量,CCER或供不应求。
我国林业碳汇累计市场规模在2030年有望达到1344亿元
2017 年发改委暂停CCER 签发备案前,主要的项目类型为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和水电,项目占比为66.42%。风电和光伏在过去5 年中技术逐渐成熟,成本下降近一半,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风电和光伏逐渐商业化,并逐渐失去项目的额外性,在未来获得 CCER 减排量签发的可能性在降低。相比之下,林业碳汇重要性凸显,有望成为贡献 CCER 项目减排量的主要来源。
我国七大碳交易试点交易所 CCER 抵消比例上限为3%-10%不等,其中广东、深圳、湖北和天津 4 家交易所的 CCER 抵消比例上限为10%,全国碳市场CCER 抵消比例有望突破5%的限制。假设2025 年和2030 年林业碳汇占比分为别 21%和 42%。根据中国碳论坛及 ICF 国际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20 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预测,全国碳市场的平均价格预计在2025 年达到71元/吨,并在 2030 年增至93 元/吨。人生就是博预计,2025 年和 2030 年累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6 亿元和1344 亿元。
对人生就是博投资有什么指导意义?
随着CCER 备案重启,全国碳交易市场扩容,CCER 交易将会为林业项目公司带来额外的收益和更多现金流,涉及林业碳汇项目的公司有望受益。据相关报告显示,永安林业2021 年财报显示林业收入为40%。规划4 万亩碳中和林参与试点,其中高固碳营造林示范片1500 亩,推动使用林业碳汇实施碳中和,逐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岳阳纸业由于开拓的林业板块的业务,营业收入由 2016 年的 47.99 亿元增长至2021 年的78.38 亿元,5 年间CAGR 为10.31%,单个项目的利润可达到3000万元。
大家可以简单的看下,7月26日晚间,岳阳林纸公告,子公司森海碳汇与通山县石航珍稀植物培育中心签署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林业碳汇开发合作合同》,合作期限为21.5年。若合同能顺利实施,按目前国内碳交易价格测算,预计合作期限内将至少产生净利润3000万元。
碳中和,40年财富大转移,先入局者先掌握市场先机。